这3种思维模式会害了你

2024-05-19 10:26

1. 这3种思维模式会害了你

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思维模式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下面跟大家分享3点:
  
  
  1、习得性无助 
  
 总是把“我不行,我不是那块料”挂在嘴边的人,很可能就是“习得性无助”患者。
  
 根据百度百科:“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的表现是:因为前期的重复失败经历,造成了听任摆布、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它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个是:失败经历的归因错误。当一个人总是把失败的经历归因成内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时,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例如一个学生多次考试成绩都不好,他就容易给自己找“我不是学习这块料”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看起来无懈可击,完美解释了失败的原因,并让你安安心心放弃继续尝试。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非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当遇到失败的时候,记得多维度思考原因并改善,而非把原因简单归因到“不可控”的因素上。
  
  2、纠结于“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它是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下面举例说明什么叫“纠结于沉没成本”。
  
 小明早上再公交站等车,等了30多分钟,已经快迟到了!这是有一辆的士经过,小明考虑再三决定不打的——因为已经等了30分钟了,如果现在打的,那前面苦等的30分钟不就白等了!结果是:公交姗姗来迟,小明还是迟到了20多分钟,挨了领导一顿批,还被考勤员扣了工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就陷入纠结沉没成本的境地。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让沉没成本影响当下的决定。
  
  3、妄念 
  
 如果你有一个期望,这个期望长期挥之不去,而且需要别人来满足,这个期望就是妄念。
  
 职场里有一类人,只有部门有聚会,必定是举起酒杯喝到最后,拼了老命就想在领导面前刷刷存在感,认为跟领导混熟了就能升职加薪。其实在职场刷存在感这点无可厚非,但是仅凭跟别人混个脸熟,就像别人给你升职加薪,这种就是妄念。
  
 你可以有自己的期望,在满足自己的期望过程中有人贵人相助当然最后,但是这个算是锦上添花,重要是要想办法提升自己,让自己有底气。勤练内功,勿生妄念。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拍砖。如果觉得有些许帮助或感觉认同,可以给我点个赞。

这3种思维模式会害了你

2. 这两个思维模式坑害你一生

正确且高效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错误的思维模式更像是个精神毒瘤会坑害你一生。
  
  
 一劳永逸和不劳而获就是你的毒瘤而且比你想象的更为可怕。
  
 你有没有想过你无意间用了一劳永逸的思维模式来思考了哪些问题?
  
 等到做完家庭作业就可以玩耍了?
  
 等到高考后就可以放纵了?
  
 等到工作了就可以旅行了?
  
 等到有钱了就可以葛优躺了?等等,,,
  
 那你是否又真正等到了这一天呢?那就算等到了,又真的像所说的一样那么美好吗?
  
 经历后你其实会发现:事实和你等到的并不一样。
  
 这还不算什么,真正的坑是:你习惯性只是等待而不去改变,哪怕去改变也会觉得是负担,哪怕你能承受负担,可结果并不一样和期待一样,最要命的是一旦收获结果就拒绝再次付出,希望曾经的努力永远可以让你享受所带来的结果,当享受结束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进而更加不愿付出。
  
 一方面你很容易一事无成变得懒散和失落,一方面是意识不到成长永远是个连续的过程,只能局限的看到某个事情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更感受不到长期的力量,也就不注重积累,最终没有实质性的成长。
  
 或许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说法,一劳永逸也可能只是某些人不愿付出而无奈做出的幻想。
  
 估计你现在还没想到不劳而获的思维模式其实更为可怕!
  
 你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每次都只是付出一点点或者也付出了一些就忍不住期待有非常好的回报。
  
 认真听了几节数学课就想做对所有课后作业。
  
 稍微准备了下演讲就想在讲台上挥斥方遒。
  
 排练了几次舞蹈就想表演得精彩。
  
 稍微复习功课就想取得优等成绩。
  
 这些都是不劳而获的思维方式,基本原理是用还没有足够多的付出去强求自己获得必须有足够多的付出加上必要的运气才能收获的结果。
  
 坑就坑在:不能客观的看清自己的付出,总觉得付出就一定得有收获,甚至有些人还会因此责备自己或者抱怨,和别人比较又觉得技不如人,进而不自信还参杂点自卑,最糟糕的是自卑自弃,永远看不清自己成功的进度条,不知道到底付出多少才能成功,前期所有的付出也不得不白白浪费掉,最终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还打击了自己,导致无限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做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废,要么怪罪自己是完美主义,要么怀疑自己的智商,反正就是不分析原因。
  
 对于破除不劳而获的思维方式的方法,我总结出的是:
  
 必须对你做成某个事情所需要的条件有个客观清晰的认识;
  
 对自己的付出要避免情绪化和心理偏差做出客观的量化分析;
  
 将自己的付出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对比,从而清晰知道自己的进度;
  
 其次就是必须保持耐心,坚持持续有效的付出。
  
 哪怕最后失败也不用灰心,因为还有运气在发挥作用,没有绝对的成功。
  
 如果有意识的去避免这两种思维模式,哪怕不会立即带来收益,那么也不至于阻碍你的成长,虽然避免不了掉坑,但还是少进坑里呆着好。

3. 什么是思维模式?

您好亲很高兴为您服务,感谢您的耐心等待。1、思维模式,就是人多思想方式。
2、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3、资源导向式思维模式从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源出发,按照自己能力和资源的规定,正向推进,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眼睛只盯住自己的篮子,篮子里面的才是菜,篮子外面的都是别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目标导向式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倒退法,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天下的菜,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就都是菜,何必拘泥于是篮子里的还是篮子外面的。【摘要】
什么是思维模式?【提问】
您好亲很高兴为您服务,感谢您的耐心等待。1、思维模式,就是人多思想方式。
2、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3、资源导向式思维模式从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源出发,按照自己能力和资源的规定,正向推进,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眼睛只盯住自己的篮子,篮子里面的才是菜,篮子外面的都是别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目标导向式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倒退法,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天下的菜,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就都是菜,何必拘泥于是篮子里的还是篮子外面的。【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事事顺心如意笑口常开天天开心快乐每一天。【回答】

什么是思维模式?

4. 思维模式有什么?


5. 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根据思维模式的角度不同有不同的分类,
     依思维的属性,可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
  依思维的形式,可分为语言思维、逻辑一数学思维、空间思维、音乐思维等。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德纳(Howard Gardner)正是从这种思维分类体系出发,对人的8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作了定义(1999年新增加的存在智能还在论证之中)。
  依思维方式的层次,大体上可分为日常性思维方式和规范性思维方式两类。日常性思维方式随机性成分较多,如经验性思维方式、直观性思维方式、事务性思维方式、实惠性思维方式、虚浮性思维方式等;规范性思维方式可分为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3种。

思维模式

6. 思维模式

一、预兆思维:
  
 先说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出生后身体就有一些缺陷,但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其实这些成绩真的不是一般能达到的,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很沮丧,觉得人生也就这样了,能享有国家的福利,平稳的度过一生就算了,但是有些狠人不会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预兆”,或者说,这只是一个“序章”~老天是怕他太安逸了,所以给他的人生增加了一些难度,才能让他开始新的征程,所以,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成了一种“可能性的艺术”:他们会把眼前的这个让他们郁闷、沮丧、甚至崩溃的世界始终看成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事件,他们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为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完美而陷入绝望的深渊
  
 何谓“预兆思维”,就是始终不认为眼前的结局是最终的结局,而只是一个开始;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完全敞开的心态,只有这样思维模式和认知才可能不断的扩展,并取得人生最大的成就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前一幕的困顿,也许仅仅为了让后面的精彩的部分来的更猛烈一些,人生就好比一场“无限游戏”,在没有结束之前,期待更精彩的下一关,我们都要积极的拥抱不确定性
  
 二、固定型思维
  
 1.规避挑战,轻易放弃,喜欢在舒适圈里呆着
  
 2.会认为天赋和智商是固定的,后天努力改变不了太多,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命天注定
  
 3.喜欢和比自己能力弱的人交朋友,因为在这些朋友面前有成就感,不喜欢被压制
  
 4.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接受不了别人的建议和批评,限制了他们取得成就和成长
  
 5.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被表扬,总是羡慕他们的光芒而忽视自己的力量,机会来临时,认为自己不够好,还要等待,然后错过了非常多的机会
  
 三、成长型思维
  
 1.勇于接受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懈奋斗,不断突破舒适圈
  
 2.他们更欣赏天赋,但是他们更崇尚努力,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但只有努力才能激发你的能力,才能让你取得最终的成就。常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3.他们喜欢得到反馈,主动学习,喜欢和比自己能力强的待在一起,享受被碾压的快感
  
 4.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
  
 5.他们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他们善于抓住出现的机会,而且行动能力特别强
  
 其实这三种思维模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亲子,教育,事业,家庭,所以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事,想要更好的去了解,希望大家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7. 思维模式

46. 凡事不好意思,你的人生就会差点意思。
  
 不要脸皮太薄,什么事都不好意思去争取,厚脸皮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
  
  
 47. 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拿到一副烂牌,而是没有把烂牌打好的勇气。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荷泰德说: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 演绎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生而为人,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但即便我们拿到了一副烂牌,也要有把它打好的勇气。
  
  
 48. 人生的关键在于主动,你不主动,人生就被动。
  
  
 有些事是总要去面对的,你不愿意主动面对,生活就会按住你的头逼你面对。
  
  
 你不愿意主动读书学习,就有可能遭到生活的残酷对待;
  
  
 你不愿意主动追求梦想,就有可能在年老力衰时,发出“我本可以,但可惜我没有做”的喟叹。
  
  
 比失败更可怕的,是你从未主动追求过。
  
  
 49. 认清失败是常态,同时绝不轻易放弃。
  
  
 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你要习惯它;不认输是对人生的态度,你要拥有它。
  
  
 你可以接受失败,但绝不能接受轻易放弃。
  
  
 50. 伟大的成就源于伟大的目标。
  
  
 人生就是这样,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所以,我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路,也要时不时抬头看看月亮。
  
  
 就像埃隆·马斯克说的那样:“瞄准月亮,如果你失败,至少可以落到云彩上。”
  
  
 最后,我想说:所有的改变都源于认知的升级。
  
  
 「知行合一」之所以难,是因为你以为你知道了,其实你根本不知道。
  
  
 道理再好,如果你没有打心底里认识到道理的重要性并坚定地执行它,就可能会发出“为什么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
  
  
 希望我们都能做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永远不活在想象中,
  
  
 永远不说不可能,
  
 永远行走在路上。

思维模式

8. 思维模式

刘琳坚持第1497天分享(2021/6/14)
  
  
         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成长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学习不在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东西都能学会。另一种叫——固定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为什么人的思维模式会存在这样两种呢?德韦克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表扬实验:为了考察表扬鼓励对孩子的影响,德韦克教授找了数百名中小学的学生,并分成两组,然后让他们做 10 道特别容易的智力测验题。当这些学生完成后,一组的学生被夸奖“聪明”,比如:你做对了这么多道题,你好聪明!而另一组的学生被夸奖“努力”,比如:真不错,你做对了这么多道题,你看起来非常努力!实验还没完,接下来,德韦克教授继续让这些孩子做智力测验题,只不过难度会逐渐加大,但要不要继续挑战难度更大的题目,则由孩子自己决定。
  
         结果非常出人意料,当测验的难度加大后,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验里,都不愿意再继续进行测验了,对解难题再也没兴趣了,哪怕这些题目能够让他们学到新知识也不行,表现也直线下降。即使重新做一些容易的题目,也很难让他们再有信心了。甚至最后,当研究人员让他们在试卷上写下他们做这些题目的分数和感受的时候,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学生,有 40% 左右的学生都撒了谎:他们虚报了自己的成绩,而且都报高了。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他们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比较客观,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这个研究就比较震撼了,我们往往说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那么究竟重要在哪里呢?最关键的,就是——孩子的问题,很多都是父母教会的。比如说,对于夸奖孩子,简单地夸“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表扬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是启动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型,对于表扬“聪明”,实际上是启动了孩子“固定型”心智模式,而且在一遍一遍地强化下,孩子这种模式就会越来越牢固。
  
  
         而类似“聪明”这种标签,其背后的理解实际上是——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这种“固定”的标签一旦出现,孩子的大脑会迅速get到,然后迅速将这个标签与现有的自我评价融合在一起,因为人的自我评价也是“固定”的,正好相容。
  
  
         而一旦这些标签跟孩子的自我融合,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去努力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他们会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如果称赞孩子“努力”,努力的背后,其实指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而非他们的自我,“行为”本来就不是固定的,而是自我的延伸,是孩子的自我可以控制的。当孩子的大脑「get」到类似“努力”的评价时,大脑会认为,它对行为的控制感很好,它完全可以控制行为,这样的话,大脑对于行为的控制感就被强化了,大脑就会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行为本身,而非自我。
  
  
         后来,德韦克教授又做了一个长期的追踪研究,她测量了 400 多名 12-13 岁刚上中学的孩子,尤其是评估了他们的思维模式,然后追踪了他们在随后数年的学业成绩。她发现,那些认为自身智力不可控制的孩子们,也就是具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们,他们在数年内,成绩没有显著的提升。而那些认为自身智力是可以改变的孩子们,也就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们,他们的成绩则在稳步提升。
  
        如果对这些孩子进行深入访谈,会发现,两种思维方式,在如何看待“失败”这件事情上差别最大。“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我数学不好或者我体育不行,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
  
  
        而“成长型思维”并不是这样,当问这些孩子如何看待数学不好这件事时,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兴趣可以培养。体育不好,只是自己在某个项目上不擅长,但自己其他项目还可以。
  
  
          两种思维,两种世界,而父母的言语则无形中建立了孩子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