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原名是什么?

2024-05-18 14:58

1. 陶行知原名是什么?

陶行知原名是陶文俊和陶知行。他的改名经历如下:
陶行知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为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后来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于是改名为“陶行知”。才有了后来的陶行知这个名字。

其他名人的改名经历:
1、徐悲鸿:
著名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困,衣着简朴,都没有进去过正规的学校学习,而且常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他想进洋学堂读书,无奈父亲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徐悲鸿就向别人借,可是谁都看不起他,这使他深感迷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有如鸿雁哀鸣,于是便改名“悲鸿”,从这以后,徐悲鸿一直以此自诩,奋发图强,学习绘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2、徐特立:
教育家徐特立的原名懋恂,年轻的时候为表示志向不凡,为名谋福利的赤子之心,特意改名“徐特立”,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如污泥”之意。还有邹韬奋原名是周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之意,“奋”是“奋斗不息”之意,以此自勉。
3、艾青:
著名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的许多留法中国青年在巴黎受到了歧视和侮辱。有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去,在填写住宿登记时,旅馆服务人员问他名字,艾青说“蒋海澄”,结果对方以为是“蒋介石”,马上嚷嚷起来了。
对方一点也不讲理,一气之下的艾青,就在“蒋”的草字下面打了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填上了“艾青”两个字。以后这字就沿用下来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是什么?

2. 陶行知原名是什么

陶行知原名是陶文濬。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人物经历: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3-4]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6]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3. 陶行知原名叫什么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原名叫什么

4. 陶行知为什么改名陶行知?

陶行知大学时因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取名知行,而后来自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为行知。
陶行知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附设于晓庄师范校园内,馆内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遗著和遗物。
1980年3月,该馆经整理后重新开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遗物、遗著200多件。
1985年,纪念馆展览室扩建,陈列面积400多平方米,充实了展品内容,展出照片429幅,实物319件。

陶行知的名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5. 为什么叫陶行知啊?

陶行知大学时因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取名知行,而后来自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为行知。
陶行知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附设于晓庄师范校园内,馆内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遗著和遗物。
1980年3月,该馆经整理后重新开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遗物、遗著200多件。
1985年,纪念馆展览室扩建,陈列面积400多平方米,充实了展品内容,展出照片429幅,实物319件。

陶行知的名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为什么叫陶行知啊?

6. 陶行知为什么叫陶行知?

陶行知大学时因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取名知行,而后来自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为行知。
陶行知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附设于晓庄师范校园内,馆内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遗著和遗物。
1980年3月,该馆经整理后重新开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遗物、遗著200多件。
1985年,纪念馆展览室扩建,陈列面积400多平方米,充实了展品内容,展出照片429幅,实物319件。

陶行知的名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7. 陶知行为什么叫陶行知

陶行知本名陶文濬,后因欣赏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认为: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后改名为知行。
后来,陶行知深刻地认识到:“自从亲自到民间打了几个滚后,才觉得我们有好多主观的意见都是错的,没有效验的。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当时,已经有人称他“行知先生”,他又萌生了改名的念头。后改名为陶行知。
”

陶知行为什么叫陶行知

8. 陶行知是什么人

陶行知先生简介: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1946),陶行知原名文�,后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