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的财政赤字

2024-05-18 11:51

1. 财政收支的财政赤字

亦称预算赤字。财政年度国家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用红字填写,故称赤字。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当年由财政分配使用的国民收入超过当年财政所能集中支配的国民收入。这种国民收入的过头分配,从资金上说,是一种没有收入来源的支出;从资金与物资的关系上说,是一种没有物资保证的支出。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没有以前年度财政结余弥补,就要向银行透支。如果不能通过信贷回笼加以调节,则将造成财政性发行(见货币发行),使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量,即通货膨胀。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和国家所持的政策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经济危机造成税源萎缩,财政收入锐减;另一方面是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使国家为实行反危机措施和强化资产阶级暴力机构,特别是扩军备战,造成财政支出剧增。尤其是奉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国家,为了刺激社会有效需求,扩大政府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赤字。这种赤字是靠借债、增税和财政性发行来弥补的,实际上是通过财政分配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广大群众。经常的巨额财政赤字不仅没有能够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危机,相反地酿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使资本主义陷入“滞胀”(见停滞膨胀)的窘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必然产生财政赤字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工作失误或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也会产生财政赤字。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财政分配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掌握客观规律,坚持量力而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资金,使国家建设同国家的物力财力相适应,使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同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的水平相适应。财政收支必须在努力实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基础上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避免出现赤字。同时,在财政分配中还必须有计划地建立一定数量的财政后备。

财政收支的财政赤字

2. 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的结余用来干什么

你好,在我国,财政收支政策是保持收支平衡,保证财政略有结余。 财政结余不是越多越好的。如果财政结余过多,就表示国家当年投入的财政支出较少,国家当年的国计民生发展项目就少,又意味着商品的积压,商品流通的阻滞,资金周转的缓慢和国家财政职能未能充分实现,使得国民经济无法保持平稳发展!国家保持适量的财政结余,可以避免出现财政赤字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可作为以后年度的财政后备,用来发展国计民生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政府一贯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本原则。

3. 财政结余的分类

财政结余可以反映在预算上,也可以出现在预算执行结果上,编制预算时出现的结余称预算结余,预算执行结果出现的结余称决算结余。从预算执行结果来看又有:当年结余,指当年预算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滚存结余,指以前年度结余和当年结余的累加;净结余,指滚存结余扣除结转下年支出的余额。结余思想的提出 中国先秦时期,已有“视岁而藏,具时积岁”(《管子·事语》)的记载,提出财政不能满收满支,应当留有后备以防不测的思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建立“廉价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平衡国家预算,少发或不发行公债,以财政结余来清偿战争期间所欠下的债务。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财政周期平衡理论则主张,用经济繁荣时期的财政结余弥补经济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以保证财政收支的周期性平衡。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保持适量的财政结余,可以避免出现财政赤字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可作为以后年度的财政后备,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财政结余过多,又意味着社会产品的积压,商品流通的阻滞,资金周转的缓慢和国家财政职能未能充分实现。因此,中国一贯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本原则。

财政结余的分类

4. 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1、财政收支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收支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
2、财务收支是国家机关、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按照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各种资金的收支。
二、角度不同
1、财政收支是从国家的角度,对其以资金形态再分配社会产品的理论概括。凡属于国家分配范畴内的资金活动,都称之为财政收支。
2、财务收支是从部门、企业、单位的角度,对反映其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所作的理论概括。凡是与财政部门无直接缴款、拨款关系的单位资金活动,习惯上人们称之为财务收支。

三、审计主体不同
1、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收支为主的是财政收支。
2、经济责任审计以财务收支为主的是财务收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务收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收支

5. 用财政收支理论阐述我国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1\财政收入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依据国家权力从社会产品分配中所筹集的财政资金。它是社会产品分配中归国家占有和支配的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不同,财政收入所体现的分配关系的性质及收入的构成和内容也不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是税收,通常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它一部分来自国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对劳动者的薪金和消费品的课征,是国家对劳动者收入的强制性剥夺。其次是债务收入,即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公债或举借外债取得的收入。但国债最终要依靠增税来偿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财政收入是国家有计划地对社会产品主要是社会纯收入的分配。它包括国家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其中国家预算收入是主导部分。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和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其次是事业单位上缴的事业收入、公债和国外借款,以及其他收入,等等。在中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自国营企业的缴纳,其次是集体经济的缴纳。它们体现着社会产品分配中全局与局部之间,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从价值构成上看,主要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归国家支配的纯收入,此外,少量是来自补偿基金即国营企业上缴的基本折旧基金,以及消费基金如居民购买的公债。从收入的部门结构看,主要是来自工业部门,其次是来自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从发展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是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方针。只有经济繁荣,才能财源茂盛。把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是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基本途径。
  2、财政支出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根据既定的政策、制度,把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于不同的方面。财政支出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职能不同,决定着财政支出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向和内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各种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资本家私人的事业,国家不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只是运用行政或经济的手段干预经济。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用于军事支出和国家机构的开支,其次是用于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只有少量是用于经济开发和智力投资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支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国家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教卫生方面,其次是国防和国家管理方面。此外,还有偿还债务、对外援助等支出。   这些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分为:   ①直接生产性支出。即直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的各项支出,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农支出等。   ②间接生产性支出。即虽不直接用于生产,但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进生产手段、增加潜在的生产能力,如文教、科学研究等支出。   ③非生产性支出。如国防和行政管理等支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为了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使国家建设规模同物力财力相适应,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财政支出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量力而行。在支出安排的总量上按照年度财政收入规模安排支出。   ②先维持,后发展。在支出安排的顺序上,是在保证维持上年消费水平和生产规模的前提下,根据财力可能安排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提高人民消费的支出。   ③有计划安排各类支出的比例。在支出结构上安排好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及其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   ④厉行节约。在支出的使用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财政分配活动中,财政收入与支出既是各自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结余、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关系在量上的不同表现。
  3、财政收支平衡
  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个财政年度)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所形成的国家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其实质是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国家财政当年掌握的社会产品和安排使用的社会产品之间在价值量上的相互协调。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说,财政收支平衡是使国民收入生产额与使用额之间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协调平衡,以及保证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之间的协调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相互关系来说,收入是支出的前提和资金来源,有收才能有支,收入规模制约着支出的规模。如果支出超过收入,则表明国民收入通过财政分配的部分出现了超额分配。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和财政收支本身都要求在进行财政分配时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是财政收支作为资金运动其平衡是相对的。不论在年度执行过程中或是年度终了,往往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所以,在经济工作中,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不是要求财政收支在数量上的绝对相等和机械平衡,而应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做到在年度计划中基本平衡,在执行中力争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4、财政结余
  国家财政年度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在中国,包括国家预算结余和预算外资金结余。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要求国家预算和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应当量力而行,做到收支平衡、留有余地;而财政收支执行的结果,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各部门努力发展生产,扩大流通,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节约开支,是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   财政结余是国家财政取得收入后没有支用的资金。在中国,由于国家银行代理国家金库业务,所以这部分结余资金表现为银行的金库存款余额。从资金与物资的关系上说,财政结余是一笔尚未通过财政支出形成购买力的资金,因而,亦相应地有一部分商品物资没有能够实现销售而停留在工商部门,表现为物资库存增加。随着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在客观上需要适当增加商品物资的周转性储备,工商部门为增加这部分储备需要相应占用一笔流动资金,银行便将财政结余资金作为信贷资金的来源,贷放给工商部门。这样,在财政、银行、企业之间保持了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协调一致。因此,上年财政结余是否能作为计划年度财政收入来源安排支出,既要考虑到国家财政的需要,亦要考虑到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   由于年度财政收支执行的结果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为了实现收支平衡,要求做到略有结余。但是,如果结余过多,则意味着一部分资金和物资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也是不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5、财政赤字
  亦称预算赤字。财政年度国家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用红字填写,故称赤字。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当年由财政分配使用的国民收入超过当年财政所能集中支配的国民收入。这种国民收入的过头分配,从资金上说,是一种没有收入来源的支出;从资金与物资的关系上说,是一种没有物资保证的支出。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没有以前年度财政结余弥补,就要向银行透支。如果不能通过信贷回笼加以调节,则将造成财政性发行(见货币发行),使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量,即通货膨胀。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和国家所持的政策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经济危机造成税源萎缩,财政收入锐减;另一方面是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使国家为实行反危机措施和强化资产阶级暴力机构,特别是扩军备战,造成财政支出剧增。尤其是奉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国家,为了刺激社会有效需求,扩大政府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赤字。这种赤字是靠借债、增税和财政性发行来弥补的,实际上是通过财政分配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广大群众。经常的巨额财政赤字不仅没有能够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经济危机,相反地酿成恶性的通货膨胀,使资本主义陷入“滞胀”(见停滞膨胀)的窘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必然产生财政赤字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工作失误或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也会产生财政赤字。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财政分配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掌握客观规律,坚持量力而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资金,使国家建设同国家的物力财力相适应,使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同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长的水平相适应。财政收支必须在努力实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基础上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避免出现赤字。同时,在财政分配中还必须有计划地建立一定数量的财政后备。

用财政收支理论阐述我国稳健的财政政策

6. 决策者说 楼继伟 中所涉及到的财政名词有哪些?

观《决策者说》专访原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的感想


第一、关于财政预备费的问题,我认为预备费应该是国家财政的当年后备资金,用以解决像疫情(非典)、战争(边界冲突)、自然灾害(汶川大地震)等难以预料的开支。财政预备费在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应当占有一个合适的比重,应该是不超过全部支出的3%。
第二、关于财政支出当中应该坚持的理念问题,楼部长在访谈中指出这个理念就是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适应,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变,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力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财政要适当的在市场中扮演其角色,该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时则要积极补位,不应该发挥财政作用的地方,坚决不能越位。始终坚持市场机制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财政指导方针。
第三、关于政府(财政)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楼部长提到要提倡政府的支持与个人的责任相结合,就拿高等教育为例,高等教育在我国是典型的混合产品,当然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有的高等教育完全是免费,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财力明显不如人家。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社会效益大,财政要投入很大一部分,内部效益也很大,因此个人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费用。
第四、国家财政支出的方向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会做出相应调整,也就是说支出结构不是一沉不变的。无论是三农的财政支出还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都会越来越得到财政的倾斜。从财政的支出内容上来看,是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上升了,从而购买性支出比重下降。
第五、关于预算体制管理改革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一个部门一本帐,我认为这样的预算体制能够使各部门的预算更具有规范性和可比性,效率也比以前要高。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和那些预算相关的人员,他的自由裁量权就大大减少了,这样有利于廉政,不容易导致腐败的产生。
第六、关于政府采购的问题,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使用财政资金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实行政府采购就把财政资金和预算单位相分离了,就像楼部长所说的“粮票”和“钱”分开管。这样就使得整个财政资金的使用处于一个更加透明和公正的环境中。比如说某部门需要购买一辆公用车,支出计划应该要先写入该部门的预算,由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再报国务院批准,在提交给人大,人大批准之后才授权动用财政资金,该部门所在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供货商,财政部审核付款条例后再通知国库集中支付,直接将钱打入供应商的账户。这样就避免的将钱流入预算部门。当然这里面也设计部门的预算管理体制问题,因此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都是连成一体的,形成了财政资金拨付的一整套规范的过程。这样既提高的财政支出效率,增加了透明度,也避免了腐败。
第七、关于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监督的问题,通过对楼部长的访谈,我了解到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再到决算报告都要经过人大的审核和批准方能有效,这样就将财政支出的全过程都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也就是楼部长所说的“静悄悄的改革”。但是我认为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忽略了体制外的监督,即社会广大民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自从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后,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监督力度也比过去都大了很多。这在对现场嘉宾教育部财务司司长杨周复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这我们应该给予肯定。但是我相信财政支出迟早都会向社会公众公开,只是需要时间。
第八、关于分税制改革和财政职能的问题,分税制改革以前,中央财政在全国总财政当中比重相当的低,1993年中央财政仅占总财政22%,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52%。中央财力状况得到显著提高,我国财政分配的制度也渐渐的统一起来,最终制度化。楼部长在谈到为什么要实行分税制改革,我非常的赞同。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存在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等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的因素。如果放任下去,国家肯定不稳定,那么谁会去调节,肯定是中央政府,那么调节必须要以雄厚的财政资金作为后盾。因此提升中央财力十分必要。在对新疆财政厅厅长的访谈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中央财政对新疆发展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西部崛起中,中央财政起来不可磨灭的作用。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九、 关于“三奖一补”政策的思考,这一政策使得中央财政拿钱,对部分县市进行奖励和补助,其中有一项是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的给予奖励。河南滑县是全国有名的产量的县,但是其财政十分困难,在享受“三奖一补”政策后,财政局面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三奖一补”的政策,那些财政困难的县政府如果在发展经济中干得好,又提高了花钱效率,那就有可能得到奖励。用经济手段鼓励地方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发展经济。

7. 财政收支的财政支出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根据既定的政策、制度,把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于不同的方面。财政支出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职能不同,决定着财政支出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向和内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各种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资本家私人的事业,国家不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只是运用行政或经济的手段干预经济。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用于军事支出和国家机构的开支,其次是用于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只有少量是用于经济开发和智力投资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支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具有组织经济的职能。国家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教卫生方面,其次是国防和国家管理方面。此外,还有偿还债务、对外援助等支出。这些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分为:①直接生产性支出。即直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的各项支出,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农支出等。②间接生产性支出。即虽不直接用于生产,但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进生产手段、增加潜在的生产能力,如文教、科学研究等支出。③非生产性支出。如国防和行政管理等支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为了正确处理这个矛盾,使国家建设规模同物力财力相适应,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财政支出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量力而行。在支出安排的总量上按照年度财政收入规模安排支出。②先维持,后发展。在支出安排的顺序上,是在保证维持上年消费水平和生产规模的前提下,根据财力可能安排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提高人民消费的支出。③有计划安排各类支出的比例。在支出结构上安排好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及其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④厉行节约。在支出的使用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财政分配活动中,财政收入与支出既是各自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结余、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关系在量上的不同表现。

财政收支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