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教年轻教师如何高效备课

2024-05-07 09:48

1. 优秀教师教年轻教师如何高效备课

摘要】教师备课重要的不是写文字教案,而是隐性备课。隐性备课作为一种隐而不露却对上好课具有极大潜在影响的备课方式,是教师师德精神的写照,是教师的学养累积,是教师的经验省思,是教师教学研究的明证。隐性备课是教师“一辈子”的准备,是上好课的根本。

【关键词】教师;备课;隐性备课;显性备课

    隐性备课作为一种隐而不外显的备课方式,在实践中客观存在,但未得到应有的认识和关注。实际教学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往往重视显性备课尤其是教案的编写,忽视隐性备课。反复“抄教案”以应付检查,成为捆绑在教师身上的“绳索”,也成为教学质量难以真正提高的重要因素。隐性备课概念的提出源于教学名师于永正以“隐性备课重于显性备课”为题对自己备课心得的反思总结。肖川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一辈子与15分钟”的故事,道出隐性备课的真谛;叶澜将备课分为“直接的备课和间接的备课”,而“间接备课比直接备课重要得多”;扈中平将备课分为“内心备课和行为备课”,倡导内心备课。夸美纽斯认为:“假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他(教师)肯耐心地不断介绍一些有趣的和实际有用的事情……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第斯多惠强调:“如果一个教师经常反复备课,十分熟悉课本的内容,那么他就可以一劳永逸不必节节课都备课,不过还要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时时振奋精神。”这些论述皆表明,在传统的显性备课之外还有隐性备课的存在。

    一、隐性备课是师德修为

    隐性备课是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的表现,是勤业敬业师德精神的写照。隐性备课关键在“隐”。“隐”即不明显,潜伏,不露,在深处,在内心,与“显”相对。“显”即表现,露出,显见,露在外面容易看出来。隐性备课是不外露,不明显,没有直接外显却对学生发展和教学效果起着很大作用的一种备课方式。它更能折射出师德修为的高低。这里的外显与内隐的关系对立而复杂,表现在:(1)在备课动机上,隐性备课是上好课和为学生服务的强烈动机使然。知识的累积、阅历的丰富、学识的渊博、科研的探究,无形中能提升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之心助成的。针对某个具体教学问题细心地查证探寻,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与他人交流,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监控等;只要发现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与所讲授的内容相关,或是讲授内容的一个佐证,便及时记录下来添加到教案的留白处或对教案加以修正,这是由教师关心学生之心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驱动的。(2)在备课过程上,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中教师所用时间长短和精力付出的多寡不同。显性备课所用的时间相对较短,隐性备课所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把备课比为一座冰山,海平面上下比例为1∶9,那么,隐性备课的内容以及所占用的时间在海平面以下,是备课的主体部分,显性备课类似于冰山尖。课究竟备得好不好、上得好不好,从根本上取决于隐性备课而不是显性备课。隐性备课是显性备课的重要支撑。(3)在备课结果上,显性备课的结果是明显的,一般反映在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文字教案编写以及PPT课件的制作上。而隐性备课对备课当事人以外的他人是内隐的,很少有表面的结果可以让他人检查和衡量,但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上课能否真正吸引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或根本作用。隐性备课的结果虽然不明显,甚至只是部分反映在文字教案中,但更多地表现在上课的整体氛围和整体效果上。善于隐性备课或隐性备课充分的教师一般教学效果好,讲授内容丰富生动、耐人寻味,不怕被人听。反之,不善于隐性备课的教师,往往只做表面文章,教学效果要么沉闷死板,要么表面热闹,却经不起细察和深究。

    无论从备课动机、备课过程,还是备课结果看,隐性备课都与教师的师德修为高度相关。师德高尚的教师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之心和对学生家长的服务之心。这样的教师尤重隐性备课,并能自觉地在不断丰富自己和升华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上好每一堂课的理想追求。众所周知,教师上好课最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习的意愿对学生来说是第一位的。教师本身就是唤起学生注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要想从根本上上好每一节课,能信手拈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故事,必须注重隐性备课。有些学生之所以憎恶学问、设法逃课,很大原因在于教师因备课不充分而上不好课。这从表面看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实质上是师德问题。因此,备课表面看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其实,它与教师的师德修为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善于隐性备课往往是师德高尚的重要表现。

    二、隐性备课是学养累积

    隐性备课是教师学养累积的表现,是教师的内功。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决非朝夕之功。凡是学养深厚的教师,即使教案写得相对简略,甚至是提纲式教案,讲课仍能深人浅出、生动活泼、左右逢源。

优秀教师教年轻教师如何高效备课

2. 好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太熟悉备课了,谈论备课似乎令人兴味索然,但是哲学家告诉我们,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对它认识越浅,备课对于教师来说,未尝不是如此。备课是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预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妨看看好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一)备学生的心智水平 
    备课时,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要把“假如我是学生”作为备课的警醒语。备学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包括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地走进学生。
     (二)备教具的使用策略 
    教具使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有一个怎么使用、怎么用好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由于对使用的教具不熟悉,上课时手忙脚乱,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耽误了时间;有的教师由于教具摆放位置不当,学生过早地看见,待使用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或用完随意一放,牵扯分散了学生继续学习其他内容的注意力。有的教师教具演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收了起来,学生感到不满足,影响了学习情绪;或演示时间过长,无意地占去了不少学习时间等。总之,教具应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则影响学习效果。在备课时,要认真备好教具:一是熟练掌握所用教具,尤其是电化教具、多媒体软件,对操作程序、使用方法要了然于心,做到操纵自如;二是要明确教具的使用目的,应考虑教具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使之有针对性、目的性。三是制定好教具的使用时机和演示的时间,做到方式合情,时间合理,时机适当,用量适度;三是安排好教具摆放的位置,该亮相时再亮相。
     (三)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把握,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使知识的发现过程问题化。其次,教师还应该敢于超越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可以对教材里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大胆批判,可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大胆调整,把教材当着一个例子,一个台阶,一个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三,在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四)备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过去,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知识目标这一维度上,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强调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这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好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目标的整合,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应该在“过程”中体现,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不应该是我们刻意和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隐含和糅合在前两个维度实现的过程之中。
     (五)备教学情景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六)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构建,其次要遵循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不同。例如:“情境——活动——体验”、“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等,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越性。无论采取何种程序,都要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常常需要调整和变化。
     (七)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潜能。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说“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能将其理解成教学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体考虑又要分开考虑,既可以贯穿全篇,也可以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简单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又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备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自觉地生成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方式,因为在备课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预测到,但不能了解到学生活动实质和展现的方式,这还要靠在实际教学中临场的监测和调控,及时调整策略。
     (八)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到关键,问得得法,问得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切入点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性、层次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现在教学最难的是备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教师也要有预测,预测凭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凭教师的教学经验,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这就是说要做充实的准备,有积蓄才能沉着应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准备的问题是一回事,学生提出问题是另一回事。教师除了必要的几个问题之外,不要把自己准备的其他问题强加给学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九)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应该是教师、载体(文本、媒体、景观、实物)、学生的对话过程,对话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习活动分为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内隐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谈话式、问答式、品读式、讨论式、合作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观察式等,具体一点说就是听、说、读、写、算、问、画、演、唱。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呢?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要有设计但不拘泥于设计,教师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建议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应参与自主活动的设计,为他们出谋划策,提供条件、资料等。
     (十)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很多教师把一本教材、一册教参、一个课堂当着课堂教学的惟一资源,其结果导致生生同书本、师师同教案、校校同结果的局面,课堂呈现一种内容单一、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状况,教学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代的课堂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态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备书本这些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即“超文本”材料;不仅要备书本知识,还要备教师经验性知识、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材上预设的结论性、事实性知识,更要重视复杂多变的课堂上师生积极探究而生成的新知识。教师应善于对资源进行筛选、辨识、整合、汲取和优化,使课堂教学既具有效度,也富有宽度和深度。
     (十一)备教学语言的优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探究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教师要精心准备好五种课堂教学语言:其一,设计好激情诱趣的“入课语”;其二,设计好启发思维的“设问语”;其三,设计好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其四,设计好点拨解惑的“讲解语”;其五,设计好画龙点睛的“总结语”。板书也是教师课堂的语言,板书是教案内容的浓缩,是将精心构思的教学思路外化为直观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应具有符合“这一篇”的独特个性;具有符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的针对性;具有启发性功能,能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视觉上的美感。板书设计应力求简洁、新颖,书写要工整,布局要美观。教师还要注意设计自己的体态语言,使之成为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力量。
     (十二)备学科作业的设计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的反馈形式,备作业应做到“三个清楚”、“两个注重”、“两个指导”、“两个注意”、“一个知道”。三个清楚:一弄清楚作业的训练意图,训练目的。二弄清楚作业在内容上的广度与深度。比如答题,需要回答出几个方面内容,回答到什么程度。三弄清楚作业的格式要求。两个注重:注重留“以少胜多”的作业,注重留能力含金量高的作业。两个指导:备如何指导作业中的难点;备如何指导后进生。两个注意:注意将作业中的有关思考与练习题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与以前同类作业比较异同,使作业发挥巩固、发展学生技能的作用,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一个知道:知道学生完成作业大体需要多长时间,注意分量适当,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当然,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从作业的载体看,有纸笔作业、口头作业、电声作业、音像作业、网络作业;从作业的内容看,有积累巩固性作业、实验操作性作业、演说交际性作业、品味鉴赏性作业、采集编创性作业、调研探究性作业、考察体验性作业、问题争辩性作业;从作业完成的方式来看,有独立作业、合作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作业的设计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

3. 教师如何备好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大多数小学课程简单易于教授,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4、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5、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6、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伦理道德修养、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练习要求。
7、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教师如何备好课

4. 教师如何备好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大多数小学课程简单易于教授,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4、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5、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6、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伦理道德修养、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练习要求。
7、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5. 教师如何备好课

教师备课应做到: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3、备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教师应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4、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如何备好课

6. 教师如何备好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大多数小学课程简单易于教授,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3、备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4、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5、备好教学组织形式小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6、备好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伦理道德修养、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练习要求。7、写心得体会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7. 教师如何备好课

教师应该这样备好课:
1、寻思路
 作者写文章得有思路,教师教学就得有教路,学生学习也得有学路。所以,备课时就要寻找作者反映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思路规律,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2、寻方法
 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备课须兼顾到学科的特点、文章的思路、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善于总结积累自己的备课经验,已形成自己驾驭教材、设计教法、思维敏捷多问的备课风格。

 3、寻讲练点
讲练点就是学生的疑点,教学的重点。备课就好象构思剧本,可用剧本的情节来比喻课上的双边活动,用剧本的主题来比喻课上的讲练点,剧情必须为表现剧本主题服务,课上的双边活动必须有利于突破讲练点。

教师如何备好课

8. 教师备课三个技巧 优秀教师备课技巧

1、技巧1:常听“老教师”的课
 
 所谓“老教师”,要么是对所教内容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比如已教过至少两轮),要么是对所教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相处心得(熟悉学生更理解学生)。听这样的教师的课,可以使新入行的青年教师减少盲目摸索的风险,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更顺利地摸索适合自己的路。
 
 首先,听课时不只要记录课堂流程,更要随时把自己所关注和思考的东西标注出来,比如对某些概念的深入阐释,对难点的具体处理方式,对学生特定反应的应对等。边听边主动总结,注意把握整体框架(整节课的主线是什么,重点和难点如何分布,高潮在什么位置以及怎样处理)。
 
 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听过课就尽可能找被听课的教师讨论,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追问一番,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很多处理思路是高度:经验性的,一时也未必能解释清楚,等自己亲自上过课之后,可能就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2、技巧2:反向设计你的教学
 
 美国学者将课程设计过程进行了规范化,并且取名为“反向设计”,其实就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反向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期望的结果。你期望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这些就可以形成你的课程目标。
 
 第二步,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也就是用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除了测验,你也可以采用提问、观察、对话,以及一些更传统的方法,比如背诵或者默写。
 
 第三步,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活动、素材和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3、技巧3:用思维导图备课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图,但本质还是思维。为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 5 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纲领,设计教学时读懂了课标才不会在教学时与其背道而驰,领会了课标理念,我们的设计才能更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二是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地位、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三是读懂习题。习题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道习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关键看老师能否读懂其意图,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四是读懂自己。包括自己的教学心态、教学情绪、专业水平等诸多影响教学的个人因素。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今天的这节课,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能否应付?要上好这节课,我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五是读懂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中的主体。我们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