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会我们那些事?

2024-05-17 11:29

1. 孔子教会我们那些事?

孔子教会我们

1.要正直磊落 俗话说得好,要想成为师,首先得学会做人。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正直磊落,才能生存;当然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只是侥幸避祸而己。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们教师的世界多是单一的,也是单纯的,所以没必要像某些单位一样勾心斗角,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只要大家相识、相处、相知就是前世修来的一种缘分,我们坦然相对,以心换心,相信一定能够实现理想 追问: 还有吗?你写的挺好,再写点... 回答: 境界“忙并快乐着”。只有学会了做个正直磊落的人,才能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更有益于自己。 

2.要有仁爱之心“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是指“爱人”。爱家人、爱教师、爱同伴、爱家乡、爱国家、爱自然,从宏观上、微观上,“爱人”的含义不尽相同,但都是一个“爱”子。作为一个人要具有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要具有孝悌、诚信、勇敢、自强、进取、勤劳、节俭、谦逊等品德。我想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拥护,会获得成功。

3.要注重修养 《论语》中有言,“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补充: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即自觉地反省,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以加强个人思想道德的修养。我们要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那就一定要先学会“一日三省”,善于积累,善于反思,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提升,最终使自己的业务、管理、协调等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有所提升,实现我们的全面发展,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答题完毕,希望满意 采纳,谢谢!

孔子教会我们那些事?

2. 孔子教会了我们什么?

  孔子教会我们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孔子教会我们孝敬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行孝,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是儿子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是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去做事情,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这段话曾使人们颇为疑惑。
  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很多话,大都是只言片语,如果不能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其具体语境,就很难体会那些话的真实含义。比如孔子曾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非常推崇西周时期的开国父子君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武王是大孝子,对父亲文王极为孝顺,弟弟周公不仅孝顺父亲,对哥哥武王也十分敬爱,武王病重时,弟弟周公曾私下许愿,请求祖先在天之灵允许他代替哥哥去死。因为文王父子们真正履行了以“孝悌”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开创出“郁郁乎文哉”的几百年西周文化和空前政治盛世。这是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真实历史背景资料。
  孔子教会我们交朋友——“居必择邻,交必良友”
  按照词典上的解释,直,指的是正直、坦荡;谅,意思是诚实、守信;多闻,说的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孔子说的这三种朋友,又可称其为畏友、诚友和智友,这里称其为“人生三友”,人活在世上,需要结交这三种朋友。
  孔子教会我们恋爱结婚——最佳模范夫妻:老公尊重老婆
  孔子特别强调丈夫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老公尊重老婆,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
  孔子教会我们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还认为,钻研学问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他对弟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实事求是相联系,孔子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图像时代,社会功利色彩浓重,人们功利思想严重。对待学习,常常是心浮意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真是害人又害己。在钻研学问上,我们一定要像孔子那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孔子教会了我们什么?

  孔子教会我们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孔子教会我们孝敬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行孝,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是儿子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是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去做事情,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这段话曾使人们颇为疑惑。
  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很多话,大都是只言片语,如果不能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其具体语境,就很难体会那些话的真实含义。比如孔子曾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非常推崇西周时期的开国父子君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武王是大孝子,对父亲文王极为孝顺,弟弟周公不仅孝顺父亲,对哥哥武王也十分敬爱,武王病重时,弟弟周公曾私下许愿,请求祖先在天之灵允许他代替哥哥去死。因为文王父子们真正履行了以“孝悌”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开创出“郁郁乎文哉”的几百年西周文化和空前政治盛世。这是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真实历史背景资料。
  孔子教会我们交朋友——“居必择邻,交必良友”
  按照词典上的解释,直,指的是正直、坦荡;谅,意思是诚实、守信;多闻,说的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孔子说的这三种朋友,又可称其为畏友、诚友和智友,这里称其为“人生三友”,人活在世上,需要结交这三种朋友。
  孔子教会我们恋爱结婚——最佳模范夫妻:老公尊重老婆
  孔子特别强调丈夫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老公尊重老婆,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
  孔子教会我们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还认为,钻研学问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他对弟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实事求是相联系,孔子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图像时代,社会功利色彩浓重,人们功利思想严重。对待学习,常常是心浮意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真是害人又害己。在钻研学问上,我们一定要像孔子那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教会了我们什么?

4. 孔子教会了我们什么

问题一:孔子教会了我们什么?  孔子教会我们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在对生命之“立”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孔子教会我们孝敬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行孝,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是儿子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是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去做事情,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这段话曾使人们颇为疑惑。 
  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很多话,大都是只言片语,如果不能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其具体语境,就很难体会那些话的真实含义。比如孔子曾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非常推崇西周时期的开国父子君臣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武王是大孝子,对父亲文王极为孝顺,弟弟周公不仅孝顺父亲,对哥哥武王也十分敬爱,武王病重时,弟弟周公曾私下许愿,请求祖先在天之灵允许他代替哥哥去死。因为文王父子们真正履行了以“孝悌”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开创出“郁郁乎文哉”的几百年西周文化和空前政治盛世。这是孔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真实历史背景资料。 
  孔子教会我们交朋友――“居必择邻,交必良友” 
  按照词典上的解释,直,指的是正直、坦荡;谅,意思是诚实、守信;多闻,说的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 
  孔子说的这三种朋友,又可称其为畏友、诚友和智友,这里称其为“人生三友”,人活在世上,需要结交这三种朋友。 
  孔子教会我们恋爱结婚――最佳模范夫妻:老公尊重老婆 
  孔子特别强调丈夫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老公尊重老婆,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 
  孔子教会我们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还认为,钻研学问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他对弟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实事求是相联系,孔子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图像时代,社会功利色彩浓重,人们功利思想严重。对待学习,常常是心浮意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真是害人又害己......>> 
  
   问题二:孔子孟子教会了我们什么?  孔子的言论主要收录在其门人编撰的《论语》一书,是对话体,特点是言约而义丰。孟子的《孟子》一书洋洋洒洒,用孟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吾好辩”、“养吾浩然之气”,充满气势、充满雄辩的智慧。《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韵文体的言语,读来朗朗上口,又不乏玄妙的哲理。庄子的《庄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寓言十九”,意思是以寓言的形式说明道理的语言占到了十分之九,它用奇妙的比喻和夸张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庄子的人生智慧。这四部书是先秦典籍中的经典,对修身做人、写文章等都有帮助,值得一读。我最喜欢《论语》、《庄子》二书。 
  
   问题三:在孔小丘讲中孔子教会了我们哪些儒家礼仪  女生有望月礼,男生有弱冠礼,及冠礼等。还有入学、祭祀见师友等都有复杂的礼节。婚姻前当然周公之礼很重要,结婚时有合卺礼。。。 
  如果要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问题四:孔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论语》在世界范围热起来,尤其在日本很火,已出了几本有关《论语》的书,很多企业家也都学习《论语》。国内有关《论语》的书也热销,于丹的《论语心得》更为火暴,仅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就销售了12600本,于丹签名超过1万册,销售量和签售量刷新了北京所有书店的纪录。从早上7点半起,就已经有读者到书店来排队等候购书,因购书人太多,书店周围的路车塞得“水泄不通”,书店为此晚关门一个多小时。 
  有的家长甚至送孩子参加《论语》班学习,多年来《论语》对我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儒家学说是个文化继承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应当对它有所了解,那么《论语》给我们提供哪些思想观念呢?这里为你做一简明介绍: 
  一、孔子的榜样作用 
  《论语》是讲孔子言行的书,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他的话而汇编成册的。 
  孔子名丘丶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泗水县)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纪元前551年)是我过古代杰出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建人。 
  孔子生活在一个小官吏家庭,三岁时任地方官的父亲叔梁纥故去,后随母亲迁到曲阜(山东曲阜县),因家境衰落,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但他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继承了商周文化的礼仪,孔子小时候就用泥巴、木块当祭品做祭祀游戏。 
  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他生在有文化的家庭,一定不会从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这是说,他到十五岁时己经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立志要更加自觉的努力学习! 
  孔子是个勤奋学习的榜样,他说过很多有关学习的话,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他学习的情形: 
  《论语》开头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明他愿意学习,以愉快心情学习的乐趣。 
  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的学习。因此他学有所成,取得了很大成绩,有的人夸他天生聪明,说他是“先知先觉”孔子不赞成这种说法,坦率的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是一切有学识人获得学识的真正原因。世界上根本没有不用学习就天生聪明的人。 
  孔子对学习一惯老老实实,从不不懂装懂,他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他总是走到哪、学到哪,虚心学习。 
  他学习范围广泛,不拘于书本,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取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还说:“学而不思则网(亡)、思而不学则殆”..从他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治学的精神、方法以及用功、用心的科学性。 
  孔子一生坚持学习,他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他做到了这点。关于他的学习,还有一句成语:“韦编三绝”韦是牛皮绳、绝是断的意思。 
  古时没有纸,把文字写在竹简上,用牛皮做绳把竹简串起来。孔子手不释书反复阅读,竟至把串竹简的牛皮绳都多次翻断。可见他学习的勤奋。 
  二、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讲“仁”字,这是一个人生理想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有一次学生子贡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能对众人普施恩德、救济四方,就够上“仁”了吧?”孔子说:“岂止是“仁”,简直是达到了“圣”的境界,恐怕这是连尧舜都难以做到的。” 
  对于“仁”他说:“夫仁者,已欲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你想得到、达到的好事,你也应当让别人能够得到,就是说不能自私自利的光想自己而不顾别人..这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另有一次学生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做为终生的守则呢?”孔子告诉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你不愿意的事,不能强加给别人!这可以说是前一句话的补充。 
  基督教《圣经》里有一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当怎样对......>> 
  
   问题五:论语十二则中,孔子教了我们哪些学习方法  要及时复习;要温习学过的知识;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要在多个人中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问题六: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想做的的,硬推给别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5. 孔子的理论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

欲速则不达。
出自先秦《论语·子路》。
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

工匠要想做好他的活计,就一定要先整治好工具。这是孔子教育学生子贡的话。以“做工先利器”为喻,阐发君子治国先要敬贤交友的道理。凡是从事一项重大的工作,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成功。
3、席不正,不坐。
出自先秦《论语·乡党》。
席,草席。打坐的草席摆放不正,就不坐。这是孔子关于打坐礼仪的话。
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自先秦《论语·乡党》。

粮食捣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5、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出自先秦《论语·颜渊》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一个人,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
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出自《论语·颜渊》
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政事而又恪守信用,既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
9、未知生,焉知死?
出自《论语·先进》。
未,没有。焉,哪里。连生的道理还没弄明白,哪里管得到死的问题呢?这是孔子表明自己对待生死态度的话。
1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出自《论语·季氏》
君子有九种要注意的事项:看的时候要注意是否看清;听的时候要注意是否听清;自己的脸色要注意是否温和;容貌要注意是否谦恭;言谈时要注意是否忠诚;办事时要注意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考虑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愤怒时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考虑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孔子的理论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

6. 孔子的理论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 孔子的理论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的理论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

8. 孔子的理论教会我们什么道理

儒家思想只是一门学问,他无知无识,也无法决定人们利用他去干什么事情.我们讲的是道理,不是为反对而反对.
    儒学在中国繁衍2000多年,在在2000多年中,大部分时间中国都是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国家.假如说你在中国遭遇到了苛政,那么很可惜,宏观上来看,全世界你就找不到比中国苛政更少的国家了.你要求儒学成为万灵药,能治百病解百毒,儒家做不到,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够做到.
    后世儒家做得好也罢,做得差也罢,那都是他自己的表现.但是道理是不会变的.只要道理对,儒家就可学.我们学的是道理,不是学人.